uber恐失去欧洲最大市场
11月25日,近年来麻烦不断的uber再次遭到重大打击——被伦敦交通局正式吊销了运营牌照。
伦敦是uber在欧洲的最大市场,也是uber全球五大市场中唯一位于欧洲的。uber在伦敦拥有350万名乘客和4.5万名注册司机,用户每周通过uber出行可达上亿次。然而,庞大的营运数据并没有影响伦敦市交通主管部门做出决定。伦敦交通局认为,uber的运营模式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并不是“合适的运营商”,从而正式吊销其运营牌照。伦敦交通局进一步说明,从2018年底到2019年5月,至少有43名司机利用uber系统的漏洞,冒用其他司机账号从事接客服务,这43名司机的1.4万次行程均没有保险,其中还有两人是无证驾驶员。一名司机因传播儿童色情图片被警告,他的私人租赁执照被吊销,但仍然在继续使用uber,对乘客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伦敦第一次吊销uber的牌照。早在2017年,伦敦交通局就裁定uber在安全保障方面缺乏足够“企业责任”,并拒绝向其继续颁发牌照。uber此后通过两次上诉,才获得了总计17个月的临时牌照,直到这次再被吊销。尽管uber表示将继续上诉,但恐怕这次真的要失去伦敦这个欧洲最大市场了。
值得一提的是伦敦现任市长萨迪克汗在阻击uber过程中的态度,他兼任伦敦交通局主席,坚定地站在维护法律和乘客安全的一边。在一档电视节目中,他曾表示:“你们知道我一贯的立场:敢于对抗‘大人物’,确保每个人照章办事。”在伦敦交通局做出决定后,萨迪克汗随即表示支持,他说:“确保伦敦民众的安全是我绝对的第一要务,而伦敦交通局已经确认uber的模式是失败的,它直接将乘客的安全置于了危险之中。”
伦敦的禁令使得uber长期低迷的股价雪上加霜,当天收盘时下跌了1.52%,报29.11美元,比起45美元的发行价已经跌去35%,总市值缩水为500亿美元,与最高曾达千亿美元的估值相比,惨遭腰斩。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中心之一,以及欧洲最大的城市,伦敦做出禁止uber运营的裁定将起到重要的标杆作用,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网约车管理政策产生很大影响,这可能是uber更为担心的。
伦敦吊销uber牌照的启示
伦敦吊销uber牌照给予我们的启示有两点,对于中国的网约车监管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点启示是在资本的逐利驱动下,通过网约车平台“自我技术完善”保障乘客安全并不可靠,必须通过外部监管来实现。以uber为例,上市以来一直面临沉重的盈利压力,已累计亏损74.1亿美元,最新一个季度净亏损为11.6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扩大18%。为此,今年10月,uber ceo科斯罗萨希宣布即将进行本年内的第三轮裁员,计划裁减约350名员工,约占其员工总数的1.5%。不仅如此,uber的大股东软银也因对uber和wework投资减值,在第二季度出现了65亿美元的经营亏损。不难想象,在沉重的盈利压力下,试图依靠网约车平台自身完善所谓的“安全技术”、确保合规化运营是不现实的,必须有政府主管部门的坚决介入。一方面是投资者正在失去耐心,另一方面是市场上不断出现的竞争对手,在这种情况下,资本的趋利性势必要求平台在安全性上做出妥协,甚至采取逾越法规的手段来牟取利润。尽管uber一再声称过去两年,已经从根本上改善业务并设置了安全的标准,但效果显然不能让人满意。即使在美国本土,uber的安全性同样受到质疑。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调查发现,在过去四年中,有103名uber司机被指控性侵犯或虐待乘客,并且至少有31名司机的强奸、绑架和骚扰等罪名成立。
伦敦吊销uber牌照给我们的第二点启示,是各国政府部门对网约车的监管定位正在从“科技创新业态”向“交通服务提供者”发生转变,对其合规化的要求越来越高。uber等网约车平台刚诞生时,顶着“共享经济”、“绿色出行”、“互联网新贵”等光环,对于管理者和社会公众产生了巨大的迷惑性。随着时间推移,最初的惊艳感逐渐失去,人们才发现网约车的本质只是交通运输服务的提供者,在这一点上,与传统的出租汽车等行业没有分别。相反,网约车平台鱼龙混杂的司机,标准不一的车辆,盲目扩大司机队伍却缺乏统一培训导致服务水准严重滑坡,以及包裹在“平台经济”外衣下的黑车运营,由于保险、审核、监管的缺失,对乘客的安全产生严重威胁,相比同样可以采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网络约车的出租汽车企业,已经完全没有优势可言。因此,大部分国家与地区正在改变最初对网约车发展过度宽容的态度,不断收紧监管政策,限制网约车平台野蛮生长的速度,减少对正规行业的冲击,保障乘客安全。在伦敦之前,uber的乘车共享业务模式已经在阿根廷、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西班牙和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等许多主要市场上被封锁或暂停。
中国网约车平台监管进入常态化、法治化轨道
回顾国内网约车市场,情况极为相似,只是主角换成了大股东为uber和软银的滴滴出行。去年以来,在发生了一连串严重的安全事故之后,从国家到各城市的主管部门,都将网约车合规化作为一条刚性原则,要求滴滴等平台在整改中落实。各地对于平台的违规行为,采取了越来越严厉的处罚手段。如今年7月至今,上海交通主管部门因违规派单连续向滴滴平台开出100张罚单,累计罚款金额达1000万元;另据了解,北京交通执法部门今年对于滴滴的相关处罚已突破1亿元。
在停运四百多天后,滴滴顺风车的重启之路也受到了各地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密切关注,哈尔滨、上海等地的出租汽车行业协会致函政府部门,对滴滴顺风车重启营运提出质疑并表示坚决反对;滴滴原计划首批启动试运营的北京、石家庄两地并没有如期开放,而是“因技术调试原因”延缓。
以上种种现象表明,在依法治国理念引领下,我国政府管理部门对于网约车平台的监管正在进入常态化、法治化的轨道,这不仅与政府对于平台经济“包容审慎”、“创新监管方式”的要求并不冲突,相反,对合规化的坚持,是对平台经济发展的最大保护,对合规企业公平竞争的最大支持,也是对广大乘客安全的最有力保障。
“照章办事”绝不只是伦敦监管uber的标准,更应成为我们在一切领域中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所体现的基本理念。滴滴出行的大股东虽然是uber和软银,但也必须遵守中国政府的相关法规,因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